公开目录
首页 公开目录
索引号: 信息分类: /
发布机构: 发文日期:
文号: 主题词:
信息名称: 2017年第一阶段流通领域商品抽检建筑装饰装修建材类商品抽检结果公示(四)
内容概览:
时效:

2017年第一阶段流通领域商品抽检建筑装饰装修建材类商品抽检结果公示(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12

胶粘剂

2017年4至6月,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据《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胶粘剂类商品质量抽查检验细则》,HG/T 2727-2010《聚乙酸乙烯酯乳液木材胶粘剂》,JC/T 438-2006 《水溶性聚乙烯醇建筑胶粘剂》,GB 18583-2008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以及经备案现行有效的企业标准及产品明示质量要求,对全省部分地区流通领域的胶粘剂商品进行了质量检测。抽检范围涉及苏州、淮安、徐州、南京和镇江,5个地市。抽检项目详见表1。涉及标称宁扬、三棵树、三泰胶业、七叶等44个品牌。共计抽查100组,经检验,合格60组,合格率为60%。具体见附件1:2017年胶黏剂抽检结果汇总表。

表1、检验项目检测结果表


商品名称

测试项目

抽检组

合格组

不合格组

合格率%

聚乙酸乙烯酯乳液(白乳胶)

游离甲醛

86

66

20

77

86

16

0

100

甲苯+二甲苯

86

16

0

100

总挥发性有机物

16

16

0

100

外观

86

16

0

100

pH

86

16

0

100

不挥发物

86

52

34

60

粘度

86

16

0

100

水溶性聚乙烯醇建筑胶粘剂(801胶等)

游离甲醛

14

14

0

100

14

14

0

100

甲苯+二甲苯

14

14

0

100

总挥发性有机物

14

14

0

100

外观

14

14

0

100

pH

14

14

0

100

不挥发物含量

14

11

3

78.6

低温稳定性

14

14

0

100


注:省工商细则中规定聚乙酸乙烯酯乳液(白乳胶)的检验项目为游离甲醛、苯、甲苯+二甲苯、外观、pH值、不挥发物、粘度共7个指标。我所严格按照细则进行检验,镇江质检中心加检总挥发性有机物指标。

一、质量分析

本次抽检胶黏剂产品100组,共60个组合格,40个组不合格,合格率60%。其中白乳胶86组,合格49组,不合格37组,合格率60%;801胶14组,合格11组,不合格3组,合格率78.6%。下面逐项分析:

1.pH值。pH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表示物质呈酸性或碱性及其强弱的程度。本次抽查的100组胶黏剂产品的pH值均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2.黏度(粘度)。黏度是指液体流动时内摩擦力的度量,用液体流动时的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之比表示。本次抽查的86组白乳胶的黏度(粘度)均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3.不挥发物。不挥发物指标是指将一定质量的白乳胶放入温度为(105±2)℃的烘箱中干燥(60±5)min后取出称量,计算剩余物的质量百分比。白乳胶的不挥发物指标既可以按照化工行业标准HG/T 2727-2010《聚乙酸乙烯酯乳液木材胶粘剂》判定,也可以按照生产企业制定的相关企业标准来判定。若生产企业逾期未提供相关的企业标准,则按化工标准判定。本次抽查的86组白乳胶中,共有34组不挥发物指标不合格;14组的建筑胶(801胶等)中,共有3组不合格。不挥发物不合格主要体现在不挥发物的含量过低,这种胶黏剂在使用时会严重影响胶合性能,胶层粘结不牢固,导致胶层开裂。这都是生产企业过度降低成本,偷工减料的结果。

4游离甲醛。按GB 18583-2008《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白乳胶商品的游离甲醛指标应满足≤1.0g/kg。经检验,100组胶黏剂中共有14组不符合要求,不合格主要体现在游离甲醛的含量偏高。当胶黏剂中所含的游离甲醛较高时,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甚至是危及生命,因此国家对甲醛含量有严格的控制指标。

5.苯。苯是一种碳氢化合物即最简单的芳烃,在常温下是甜味、可燃、有致癌毒性的无色透明液体,并带有强烈的芳香气味。本次抽查的100组胶黏剂产品的苯均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6.甲苯+二甲苯。甲苯+二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之和)指的是苯和二甲苯含量的总和。本次抽查的100组胶黏剂产品均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二、原因分析

1.不挥发物不合格。

造成白乳胶中不挥发物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一些生产企业没有严格按照白乳胶的相关标准组织生产,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尽量减少其中所加固体的含量,甚至掺入淀粉等物质。这样虽然可以将成本大大降低,但是效果却大打折扣,不挥发物含量越小,白乳胶的粘结强度就越差,影响被粘结物体的粘结性能,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另一方面是生产企业质量意识淡薄,一些小的工厂对标准了解不透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标准是什么,他们更不会制定自己的企业标准,内部管理混乱,技术人员缺乏,结果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另外,不挥发物含量与产品的成本成正比,部分生产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故意在胶粘剂中掺水或其他成分,最终导致了胶粘剂不挥发物含量的下降,造成产品的不挥发物含量不合格。

2.游离甲醛不合格。

甲醛是一种有毒物质,具有严重的刺激性气味,对人体有害。白乳胶中的甲醛主要是在合成时残留在胶液中未完全反应的游离甲醛。部分生产企业为了增加胶的粘度,在生产时会故意增加甲醛溶液的使用量,结果甲醛没有完全参与反应,导致白乳胶中的游离甲醛含量过高。

3.除此之外胶粘剂产品的生产工艺简单,技术门槛较低,因此出现很多的小型生产企业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这些企业由于生产设备、检测设备落后,人员能力不足,导致生产的产品不合格,而又无法在后续的检验中把好质量控制关,使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三、消费警示

1.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胶黏剂种类越来越多,各种品牌的胶黏剂均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然而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一些厂家用假冒伪劣产品替代正规产品,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成本太低,被抓到以后,无非就是罚款了事,这也是假货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给广大消费者造成了损失。

2.消费者在购买胶黏剂之前要多了解产品的性能及选购要点,多在网上查询一些相关信息,在购买时要货比三家,不能单纯为了省钱而购买价格低的产品,要多关注品牌产品。

3.消费者要增强质量意识,当购买到不合格的产品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 既要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又不能让更多的消费者上当受骗。










陶瓷墙地砖

2017年4月至7月,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据GB/T 4100-2015《陶瓷砖》,GB/T 3810.1-2016《陶瓷砖试验方法第1部分:抽样和接收条件》等8项检测依据,对全省部分地区流通领域的陶瓷墙地砖商品进行了质量检测。抽检范围涉及南京、无锡、常州、苏州、泰州、淮安、盐城和连云港8个地市。抽检项目为吸水率、破坏强度、断裂模数、有釉砖抗釉裂性、放射性核素限量等5项(详见表1)。涉及标称阿迪达、东鹏瓷砖、金霸、美陶等87个品牌。共计抽查145组,经检验,合格130组,不合格15组,合格率为89.7%。具体见附件2:2017年第一阶段陶瓷墙地砖抽检结果汇总表。

1、检验项目检测结果表


商品名称

测试项目

合格组

不合格组

合格率%

陶瓷墙地砖

吸水率

145

132

13

91

破坏强度

145

138

7

95.2

断裂模数

145

137

8

94.5

有釉砖抗釉裂性

124

124

0

100

放射性核素限量

145

145

0

100


一、质量分析

本次抽检,共15组不合格。下面逐项分析如下:

1.吸水率。吸水率是陶瓷砖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指产品的开口气孔吸满水后,吸入水的重量占产品重量的百分比。瓷砖吸水率越低,则内部孔隙越小,坯体结构越致密,其抗污染能力也就越强。相反,吸水率高的瓷砖致密度较低,稀松的砖孔很容易吸收水分和污垢,长期使用后不仅产生异味,还可能因为热胀冷缩作用而导致瓷砖表面龟裂及整体剥落。按GB/T 4100-2015《陶瓷砖》标准,经检验,共有13组的陶瓷墙地砖商品不符合要求,不合格主要体现在部分陶质砖吸水率偏低,部分瓷质砖、细炻砖吸水率偏高。这些重要信息的错误,将直接影响产品实际使用时的铺贴质量,导致空鼓、铺贴不牢,甚至整体剥落伤人等质量问题。

2.破坏强度。瓷砖破坏强度是指陶瓷砖的抗压能力,是陶瓷砖产品一项重要的性能指标。按照GB/T 4100-2015《陶瓷砖》标准,经检验,共有7组的陶瓷墙地砖商品不符合要求,不合格主要体现在破坏强度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要求。破坏强度不合格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陶瓷砖特别容易断裂或者掉角,若问题发生在普通的室内,就会影响美观,尽管更换起来不太方便。但若是高层建筑外墙使用的陶瓷砖产品不合格,就会出现陶瓷砖发生断裂并直接从高空脱落的危险,对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直接威胁。

3.断裂模数。断裂模数是指陶瓷砖在一定力量或者压机的作用下所能承受的最大力度,通俗说就是陶瓷砖结实不结实。按照GB/T 4100-2015《陶瓷砖》标准,经检验,共有8组的陶瓷墙地砖商品不符合要求,不合格主要体现在陶瓷砖的断裂模数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要求。断裂模数低的产品在使用中易造成开裂、破裂或表面缺陷。

二、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该商品抽查合格率较低,其主要原因如下:

1.生产企业自身技术能力所限。一是原材料配比不合理、压制成型工艺不当或压机压力不够,以及陶瓷砖烧制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控制不到位,温度过高过低以及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直接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二是企业未能建立完善的质检体系,导致不合格产品出现时不能及时查找原因,调整工艺。

2.部分生产企业质量意识不强,受产能过剩及市场竞争影响,为压缩成本而偷工减料,产品质量不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3.经营者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目前大多数大型商超存在着将门厅及款台之外场地出租和外包的现象,致使消费者不了解这部分不属于商超经营者,商超经营者对这部分出租联营柜台监管不到位,导致商品采购进货把关不严、疏于管理等问题,造成问题商品流入消费市场。还存在着商品进店手续不完备的情况,以大型商场、超市为例,进货只要求企业提供“合格证明”,但“合格证明”大多为企业自行送检,真实性有待检验。

三、消费警示

1.在选购陶瓷砖产品首先应注意产品是否有标识标注和使用说明等信息,如厂名、厂址、执行标准、合格证、生产日期、产品编号、色号、注意事项、安全警示等信息。同类商品应从价格、做工、品牌认知度、厂商信誉度等方面比较选择。通常情况下优质陶瓷砖产品其外包装材料结实、说明书与合格证等附件齐全、印刷内容清晰,产品整体结构稳固且份量较重、产品加工精良、边角处光滑无毛刺。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以下简单的方面来甄别:

a.看瓷砖背面的吸水率。把瓷砖翻过来,往背面滴些水上去,渗得越慢,说明其吸水率越低。

b.轻轻敲击瓷砖,细听其声音,听上去清脆悦耳则质量较好。质量差的产品因原料配方不当,烧成周期短,烧成温度低,敲击时会发出“空空”之声。

c.看瓷砖外观是否平直,表面是否有斑点、裂纹、砖碰、波纹、剥皮,缺釉等问题,尺寸是否一致。

d.看瓷砖的花色图案。好的产品花色图案细腻、逼真,而质量差的瓷砖花色图案会有缺色、断线、错位等。

2.消费者在选购陶瓷砖产品时需根据不同的居室要求来选购瓷砖种类,并非吸水率越低的瓷砖越适合。例如厨房、卫生间的墙面,可选光滑釉面的陶质砖,方便清洁也不易脱落。卫生间则选用防滑的亚光面材质,以免潮湿情况下摔跤。客厅装修要顾及到的东西很多,瓷砖和灯具、窗帘、橱柜的材质协调性;瓷砖十分敞亮整洁便于打扫;耐磨防滑保证安全性,可以考虑大理石瓷砖。

3.严格按照产品类别,即根据陶瓷砖吸水率的不同选择适合的铺贴工艺,否则极易产生空鼓、开裂、崩瓷等质量问题。

4.留意权威部门发布的商品质量监测信息,不要购买本次抽检不合格商品。选购到不合格商品时,可拨打12315进行投诉举报。








水  泥

2017年5月至6月,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据GB 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第2号修改单(XG2-2014),GB/T2015-2005《白色硅酸盐水泥》,CCGF 404-2015《水泥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对全省部分地市流通领域的水泥商品进行了质量检测。抽检范围涉及扬州、泰州、镇江、淮安、连云港等5地,抽检项目为氧化镁、三氧化硫、烧失量、氯离子、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等(详见表1)。涉及标称施桥牌、海螺牌、CUCC、盘固牌等18个品牌。共计完成42组。经检验,合格33组,合格率为78.6%。具体见附件3:2017年第一阶段水泥抽检结果汇总表。

表1、检验项目检测结果表


名称

测试项目

检测组

合格组

不合格组

合格率%

水泥

氧化镁

42

42

0

100

三氧化硫

42

42

0

100

氯离子

42

34

8

81.0

凝结时间

42

42

0

100

安定性

42

42

0

100

强度

42

37

5

88.1


备注

1、徐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按照工商细则对42组样品中的42组样品进行了氧化镁、三氧化硫、氯离子、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等6个项目的考核,因所抽42组样品为32.5R复合硅酸盐水泥(早强型)、32.5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32.5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32.5矿渣硅酸盐水泥,根据标准技术要求不对其烧失量进行检测。其中合格组33个,不合格组9个,不合格项目为强度、氯离子。

一、质量分析

抽检发现9组不合格。下面做具体分析。

1.氧化镁。主要检查水泥中氧化镁含量是否超标,消除过量氧化镁在水泥胶凝硬化后因迟缓水化发生体积膨胀而破坏建筑构件安全质量的隐患。经检测,此次抽查的水泥商品均符合GB175-2007标准。

2.三氧化硫。主要检查水泥中三氧化硫含量是否超标,消除过量三氧化硫形成钙矾石造成水泥石过度膨胀而危害水泥制品及建筑构件安全性能的隐患。经检测,此次抽查的水泥商品均符合GB175-2007标准。

3.氯离子。主要检查水泥中氯离子是否超标,消除过量氯离子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腐蚀作用。按GB175-2007标准,水泥中氯离子应符合GB175-2007标准规定。经检测,共有8组的水泥商品不符合要求,不合格主要体现在样品中氯离子实际测得含量超出标准要求的0.06%上限值,严重者的氯离子含量接近标准上限值的9倍。该项目不合格,会误导消费者在使用水泥建造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时的原料配比,导致过量氯离子在钢筋表面不同部位发生电化学反应,破坏复合建筑结构的致密性、抗化学侵蚀和整体强度。严重时就会因建筑构件安全性能不足造成人身伤害事故。

4.凝结时间。主要检查水泥的水化活性、胶凝性能是否满足消费者正常的使用工艺要求。按标准,水泥的凝结时间应符合GB175-2007标准规定。经检验,此次抽查的水泥商品均符合GB175-2007标准。

5.体积安定性。主要检查水泥在凝结硬化过程中体积变化是否均匀,消除体积安定性不良带来的装饰部位无强度、大面积脱落及重要部位破坏的隐患。经检测,此次抽查的水泥商品均符合GB175-2007标准。

6.强度。主要检查水泥胶砂硬化试体所能承受外力破坏的能力。按GB175-2007标准,水泥的强度应符合GB175-2007标准规定。经检测,共有5组的水泥商品不符合要求,不合格主要体现在样品在标准条件养护3天及28天龄期的实测抗折强度、抗压强度低于标准要求的下限值。缺失强度这类重要的力学性能限制,会误导消费者在使用水泥过程中错误确定水泥的使用比例,导致建筑结构的强度安全性能远远达不到设计使用要求,严重时结构发生破坏掉落,易造成人身伤害事故。

二、原因分析

1强度指标不合格原因分析:影响水泥强度的因素包括①水泥生产使用熟料的矿物组成、煅烧好坏、冷却的速度及细度等,如熟料煅烧及冷却工艺不当,导致熟料中硅酸三钙、硅酸二钙等活性矿相含量不足,则熟料整体水化性能偏弱并影响后续水泥强度发展;②水泥生产及销售方的水泥保存环境如与外界接触过多且湿度较大,则水泥易吸潮结块而导致3天强度过低;③2016年国家对水泥进行产业政策调整,取消32.5强度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对此一部分水泥企业转型生产32.5R早强型复合硅酸盐水泥,另一部分水泥企业则转型生产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及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如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过多掺入粉煤灰、沸腾炉渣等低活性混合材,则水泥强度发展时间较晚,可能导致其早期强度达不到标准使用要求。

2氯离子含量指标不合格原因分析:目前水泥中氯离子主要来源于混合材和外加剂。目前水泥粉磨企业的生产成本对熟料价格及混合材的粉磨性能依赖较大,近年水泥价格走低而熟料价格居高不下,粉磨站可能选择掺入较多低活性或无活性混合材降低成本,企业为确保水泥的粉磨及使用性能而引入一定量的助磨剂、激发剂。部分助磨剂、激发剂实际为氯盐类外加剂,且目前水泥粉磨添加剂的生产质量缺乏严格管理,粉磨企业若不在进厂前进行相应的性能指标确认而直接使用,极有可能导致水泥最终产品的氯离子含量不合格,给工程质量带来严重隐患。

三、消费警示

按照水泥产品标准规定,水泥有合格品和不合格品之分。当水泥的三氧化硫、氧化镁、烧失量、氯离子、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中任一指标达不到标准规定时,均判定为不合格品。如果使用了这种水泥,会使混凝土构件、建筑物等产生变形、裂纹,甚至崩溃,造成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

水泥消费者在选择购买水泥商品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关注:

1.不可盲目从外观判断质量

水泥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很难凭感观对其实际质量进行评价,有的消费者认为可以从水泥的颜色上来判断,这是错误的。水泥的质量主要是由熟料的质量来决定,水泥的颜色与其内在质量没有直接关系,不能盲目地用水泥颜色来判断水泥质量的好坏。

2.水泥袋重及包装标识需加强核对

通用水泥产品标准要求,水泥袋装时每袋水泥净含量为50kg,且不得少于标志质量的99%;随机抽取20袋总质量不得少于1000kg。部分企业使用相对廉价的水泥包装袋,水泥出厂存在“漏冒喷洒”现象,用户购买运输后所得水泥的实际质量可能与标识质量有偏差,这可能对后续施工工艺及成品质量产生影响,建议购买时使用称量器具对水泥进行逐包称重或抽查称重方式进行检查。

水泥是实行许可证管理的产品,GB175-2007明确要求生产企业必须在包装袋上清楚标明执行标准、水泥品种及代号、强度等级、生产者名称、生产许可证标志(QS)及编号、出厂编号、包装日期、净含量等,消费者可依据包装袋上的生产许可证编号上网查询,谨防使用假冒或无证水泥。而散装水泥出厂时,企业必需向用户提交与袋装标志内容相同的卡片,包括企业名称、许可证编号、水泥品种标号、出厂日期、数量等。 为了避免产生质量纠纷,互相推卸责任,消费者购买水泥时,一定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严格交货与验收手续,按水泥实际包装标识及合格证卡片进行认真确认。

3.水泥失效后送检需注意时效性

消费者在选择水泥时一定要注意水泥是否受潮结块,尽量选购近期出厂且保存完好的水泥产品。如发现水泥早期凝结性能不良、水泥样易粉化等情况(多由水泥安定性不良造成)时,应立即送检验部门进行检验,越快越好(在取样10天内完成检验)。因为影响水泥安定性的主要因素是游离氧化钙,它是熟料中的有害成分,游离氧化钙含量超过一定数量时水化体积膨胀过大会造成水泥的安定性不良,致使水泥试体遭到破坏。但是水泥在放置过程中,多余的游离氧化钙会逐渐消解,其含量会逐渐降低,如不及时送检,废品水泥会因为自身的消解使送检样品成为合格品,从而失去了有力的证据,蒙受损失。


胶粘剂

2017年4至6月,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据《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胶粘剂类商品质量抽查检验细则》,HG/T 2727-2010《聚乙酸乙烯酯乳液木材胶粘剂》,JC/T 438-2006 《水溶性聚乙烯醇建筑胶粘剂》,GB 18583-2008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以及经备案现行有效的企业标准及产品明示质量要求,对全省部分地区流通领域的胶粘剂商品进行了质量检测。抽检范围涉及苏州、淮安、徐州、南京和镇江,5个地市。抽检项目详见表1。涉及标称宁扬、三棵树、三泰胶业、七叶等44个品牌。共计抽查100组,经检验,合格60组,合格率为60%。具体见附件1:2017年胶黏剂抽检结果汇总表。

表1、检验项目检测结果表


商品名称

测试项目

抽检组

合格组

不合格组

合格率%

聚乙酸乙烯酯乳液(白乳胶)

游离甲醛

86

66

20

77

86

16

0

100

甲苯+二甲苯

86

16

0

100

总挥发性有机物

16

16

0

100

外观

86

16

0

100

pH

86

16

0

100

不挥发物

86

52

34

60

粘度

86

16

0

100

水溶性聚乙烯醇建筑胶粘剂(801胶等)

游离甲醛

14

14

0

100

14

14

0

100

甲苯+二甲苯

14

14

0

100

总挥发性有机物

14

14

0

100

外观

14

14

0

100

pH

14

14

0

100

不挥发物含量

14

11

3

78.6

低温稳定性

14

14

0

100


注:省工商细则中规定聚乙酸乙烯酯乳液(白乳胶)的检验项目为游离甲醛、苯、甲苯+二甲苯、外观、pH值、不挥发物、粘度共7个指标。我所严格按照细则进行检验,镇江质检中心加检总挥发性有机物指标。

一、质量分析

本次抽检胶黏剂产品100组,共60个组合格,40个组不合格,合格率60%。其中白乳胶86组,合格49组,不合格37组,合格率60%;801胶14组,合格11组,不合格3组,合格率78.6%。下面逐项分析:

1.pH值。pH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表示物质呈酸性或碱性及其强弱的程度。本次抽查的100组胶黏剂产品的pH值均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2.黏度(粘度)。黏度是指液体流动时内摩擦力的度量,用液体流动时的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之比表示。本次抽查的86组白乳胶的黏度(粘度)均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3.不挥发物。不挥发物指标是指将一定质量的白乳胶放入温度为(105±2)℃的烘箱中干燥(60±5)min后取出称量,计算剩余物的质量百分比。白乳胶的不挥发物指标既可以按照化工行业标准HG/T 2727-2010《聚乙酸乙烯酯乳液木材胶粘剂》判定,也可以按照生产企业制定的相关企业标准来判定。若生产企业逾期未提供相关的企业标准,则按化工标准判定。本次抽查的86组白乳胶中,共有34组不挥发物指标不合格;14组的建筑胶(801胶等)中,共有3组不合格。不挥发物不合格主要体现在不挥发物的含量过低,这种胶黏剂在使用时会严重影响胶合性能,胶层粘结不牢固,导致胶层开裂。这都是生产企业过度降低成本,偷工减料的结果。

4游离甲醛。按GB 18583-2008《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白乳胶商品的游离甲醛指标应满足≤1.0g/kg。经检验,100组胶黏剂中共有14组不符合要求,不合格主要体现在游离甲醛的含量偏高。当胶黏剂中所含的游离甲醛较高时,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甚至是危及生命,因此国家对甲醛含量有严格的控制指标。

5.苯。苯是一种碳氢化合物即最简单的芳烃,在常温下是甜味、可燃、有致癌毒性的无色透明液体,并带有强烈的芳香气味。本次抽查的100组胶黏剂产品的苯均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6.甲苯+二甲苯。甲苯+二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之和)指的是苯和二甲苯含量的总和。本次抽查的100组胶黏剂产品均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二、原因分析

1.不挥发物不合格。

造成白乳胶中不挥发物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一些生产企业没有严格按照白乳胶的相关标准组织生产,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尽量减少其中所加固体的含量,甚至掺入淀粉等物质。这样虽然可以将成本大大降低,但是效果却大打折扣,不挥发物含量越小,白乳胶的粘结强度就越差,影响被粘结物体的粘结性能,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另一方面是生产企业质量意识淡薄,一些小的工厂对标准了解不透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标准是什么,他们更不会制定自己的企业标准,内部管理混乱,技术人员缺乏,结果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另外,不挥发物含量与产品的成本成正比,部分生产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故意在胶粘剂中掺水或其他成分,最终导致了胶粘剂不挥发物含量的下降,造成产品的不挥发物含量不合格。

2.游离甲醛不合格。

甲醛是一种有毒物质,具有严重的刺激性气味,对人体有害。白乳胶中的甲醛主要是在合成时残留在胶液中未完全反应的游离甲醛。部分生产企业为了增加胶的粘度,在生产时会故意增加甲醛溶液的使用量,结果甲醛没有完全参与反应,导致白乳胶中的游离甲醛含量过高。

3.除此之外胶粘剂产品的生产工艺简单,技术门槛较低,因此出现很多的小型生产企业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这些企业由于生产设备、检测设备落后,人员能力不足,导致生产的产品不合格,而又无法在后续的检验中把好质量控制关,使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三、消费警示

1.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胶黏剂种类越来越多,各种品牌的胶黏剂均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然而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一些厂家用假冒伪劣产品替代正规产品,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成本太低,被抓到以后,无非就是罚款了事,这也是假货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给广大消费者造成了损失。

2.消费者在购买胶黏剂之前要多了解产品的性能及选购要点,多在网上查询一些相关信息,在购买时要货比三家,不能单纯为了省钱而购买价格低的产品,要多关注品牌产品。

3.消费者要增强质量意识,当购买到不合格的产品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 既要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又不能让更多的消费者上当受骗。










陶瓷墙地砖

2017年4月至7月,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据GB/T 4100-2015《陶瓷砖》,GB/T 3810.1-2016《陶瓷砖试验方法第1部分:抽样和接收条件》等8项检测依据,对全省部分地区流通领域的陶瓷墙地砖商品进行了质量检测。抽检范围涉及南京、无锡、常州、苏州、泰州、淮安、盐城和连云港8个地市。抽检项目为吸水率、破坏强度、断裂模数、有釉砖抗釉裂性、放射性核素限量等5项(详见表1)。涉及标称阿迪达、东鹏瓷砖、金霸、美陶等87个品牌。共计抽查145组,经检验,合格130组,不合格15组,合格率为89.7%。具体见附件2:2017年第一阶段陶瓷墙地砖抽检结果汇总表。

1、检验项目检测结果表


商品名称

测试项目

合格组

不合格组

合格率%

陶瓷墙地砖

吸水率

145

132

13

91

破坏强度

145

138

7

95.2

断裂模数

145

137

8

94.5

有釉砖抗釉裂性

124

124

0

100

放射性核素限量

145

145

0

100


一、质量分析

本次抽检,共15组不合格。下面逐项分析如下:

1.吸水率。吸水率是陶瓷砖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指产品的开口气孔吸满水后,吸入水的重量占产品重量的百分比。瓷砖吸水率越低,则内部孔隙越小,坯体结构越致密,其抗污染能力也就越强。相反,吸水率高的瓷砖致密度较低,稀松的砖孔很容易吸收水分和污垢,长期使用后不仅产生异味,还可能因为热胀冷缩作用而导致瓷砖表面龟裂及整体剥落。按GB/T 4100-2015《陶瓷砖》标准,经检验,共有13组的陶瓷墙地砖商品不符合要求,不合格主要体现在部分陶质砖吸水率偏低,部分瓷质砖、细炻砖吸水率偏高。这些重要信息的错误,将直接影响产品实际使用时的铺贴质量,导致空鼓、铺贴不牢,甚至整体剥落伤人等质量问题。

2.破坏强度。瓷砖破坏强度是指陶瓷砖的抗压能力,是陶瓷砖产品一项重要的性能指标。按照GB/T 4100-2015《陶瓷砖》标准,经检验,共有7组的陶瓷墙地砖商品不符合要求,不合格主要体现在破坏强度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要求。破坏强度不合格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陶瓷砖特别容易断裂或者掉角,若问题发生在普通的室内,就会影响美观,尽管更换起来不太方便。但若是高层建筑外墙使用的陶瓷砖产品不合格,就会出现陶瓷砖发生断裂并直接从高空脱落的危险,对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直接威胁。

3.断裂模数。断裂模数是指陶瓷砖在一定力量或者压机的作用下所能承受的最大力度,通俗说就是陶瓷砖结实不结实。按照GB/T 4100-2015《陶瓷砖》标准,经检验,共有8组的陶瓷墙地砖商品不符合要求,不合格主要体现在陶瓷砖的断裂模数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要求。断裂模数低的产品在使用中易造成开裂、破裂或表面缺陷。

二、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该商品抽查合格率较低,其主要原因如下:

1.生产企业自身技术能力所限。一是原材料配比不合理、压制成型工艺不当或压机压力不够,以及陶瓷砖烧制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控制不到位,温度过高过低以及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直接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二是企业未能建立完善的质检体系,导致不合格产品出现时不能及时查找原因,调整工艺。

2.部分生产企业质量意识不强,受产能过剩及市场竞争影响,为压缩成本而偷工减料,产品质量不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3.经营者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目前大多数大型商超存在着将门厅及款台之外场地出租和外包的现象,致使消费者不了解这部分不属于商超经营者,商超经营者对这部分出租联营柜台监管不到位,导致商品采购进货把关不严、疏于管理等问题,造成问题商品流入消费市场。还存在着商品进店手续不完备的情况,以大型商场、超市为例,进货只要求企业提供“合格证明”,但“合格证明”大多为企业自行送检,真实性有待检验。

三、消费警示

1.在选购陶瓷砖产品首先应注意产品是否有标识标注和使用说明等信息,如厂名、厂址、执行标准、合格证、生产日期、产品编号、色号、注意事项、安全警示等信息。同类商品应从价格、做工、品牌认知度、厂商信誉度等方面比较选择。通常情况下优质陶瓷砖产品其外包装材料结实、说明书与合格证等附件齐全、印刷内容清晰,产品整体结构稳固且份量较重、产品加工精良、边角处光滑无毛刺。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以下简单的方面来甄别:

a.看瓷砖背面的吸水率。把瓷砖翻过来,往背面滴些水上去,渗得越慢,说明其吸水率越低。

b.轻轻敲击瓷砖,细听其声音,听上去清脆悦耳则质量较好。质量差的产品因原料配方不当,烧成周期短,烧成温度低,敲击时会发出“空空”之声。

c.看瓷砖外观是否平直,表面是否有斑点、裂纹、砖碰、波纹、剥皮,缺釉等问题,尺寸是否一致。

d.看瓷砖的花色图案。好的产品花色图案细腻、逼真,而质量差的瓷砖花色图案会有缺色、断线、错位等。

2.消费者在选购陶瓷砖产品时需根据不同的居室要求来选购瓷砖种类,并非吸水率越低的瓷砖越适合。例如厨房、卫生间的墙面,可选光滑釉面的陶质砖,方便清洁也不易脱落。卫生间则选用防滑的亚光面材质,以免潮湿情况下摔跤。客厅装修要顾及到的东西很多,瓷砖和灯具、窗帘、橱柜的材质协调性;瓷砖十分敞亮整洁便于打扫;耐磨防滑保证安全性,可以考虑大理石瓷砖。

3.严格按照产品类别,即根据陶瓷砖吸水率的不同选择适合的铺贴工艺,否则极易产生空鼓、开裂、崩瓷等质量问题。

4.留意权威部门发布的商品质量监测信息,不要购买本次抽检不合格商品。选购到不合格商品时,可拨打12315进行投诉举报。








水  泥

2017年5月至6月,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据GB 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第2号修改单(XG2-2014),GB/T2015-2005《白色硅酸盐水泥》,CCGF 404-2015《水泥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对全省部分地市流通领域的水泥商品进行了质量检测。抽检范围涉及扬州、泰州、镇江、淮安、连云港等5地,抽检项目为氧化镁、三氧化硫、烧失量、氯离子、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等(详见表1)。涉及标称施桥牌、海螺牌、CUCC、盘固牌等18个品牌。共计完成42组。经检验,合格33组,合格率为78.6%。具体见附件3:2017年第一阶段水泥抽检结果汇总表。

表1、检验项目检测结果表


名称

测试项目

检测组

合格组

不合格组

合格率%

水泥

氧化镁

42

42

0

100

三氧化硫

42

42

0

100

氯离子

42

34

8

81.0

凝结时间

42

42

0

100

安定性

42

42

0

100

强度

42

37

5

88.1


备注

1、徐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按照工商细则对42组样品中的42组样品进行了氧化镁、三氧化硫、氯离子、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等6个项目的考核,因所抽42组样品为32.5R复合硅酸盐水泥(早强型)、32.5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32.5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32.5矿渣硅酸盐水泥,根据标准技术要求不对其烧失量进行检测。其中合格组33个,不合格组9个,不合格项目为强度、氯离子。

一、质量分析

抽检发现9组不合格。下面做具体分析。

1.氧化镁。主要检查水泥中氧化镁含量是否超标,消除过量氧化镁在水泥胶凝硬化后因迟缓水化发生体积膨胀而破坏建筑构件安全质量的隐患。经检测,此次抽查的水泥商品均符合GB175-2007标准。

2.三氧化硫。主要检查水泥中三氧化硫含量是否超标,消除过量三氧化硫形成钙矾石造成水泥石过度膨胀而危害水泥制品及建筑构件安全性能的隐患。经检测,此次抽查的水泥商品均符合GB175-2007标准。

3.氯离子。主要检查水泥中氯离子是否超标,消除过量氯离子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腐蚀作用。按GB175-2007标准,水泥中氯离子应符合GB175-2007标准规定。经检测,共有8组的水泥商品不符合要求,不合格主要体现在样品中氯离子实际测得含量超出标准要求的0.06%上限值,严重者的氯离子含量接近标准上限值的9倍。该项目不合格,会误导消费者在使用水泥建造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时的原料配比,导致过量氯离子在钢筋表面不同部位发生电化学反应,破坏复合建筑结构的致密性、抗化学侵蚀和整体强度。严重时就会因建筑构件安全性能不足造成人身伤害事故。

4.凝结时间。主要检查水泥的水化活性、胶凝性能是否满足消费者正常的使用工艺要求。按标准,水泥的凝结时间应符合GB175-2007标准规定。经检验,此次抽查的水泥商品均符合GB175-2007标准。

5.体积安定性。主要检查水泥在凝结硬化过程中体积变化是否均匀,消除体积安定性不良带来的装饰部位无强度、大面积脱落及重要部位破坏的隐患。经检测,此次抽查的水泥商品均符合GB175-2007标准。

6.强度。主要检查水泥胶砂硬化试体所能承受外力破坏的能力。按GB175-2007标准,水泥的强度应符合GB175-2007标准规定。经检测,共有5组的水泥商品不符合要求,不合格主要体现在样品在标准条件养护3天及28天龄期的实测抗折强度、抗压强度低于标准要求的下限值。缺失强度这类重要的力学性能限制,会误导消费者在使用水泥过程中错误确定水泥的使用比例,导致建筑结构的强度安全性能远远达不到设计使用要求,严重时结构发生破坏掉落,易造成人身伤害事故。

二、原因分析

1强度指标不合格原因分析:影响水泥强度的因素包括①水泥生产使用熟料的矿物组成、煅烧好坏、冷却的速度及细度等,如熟料煅烧及冷却工艺不当,导致熟料中硅酸三钙、硅酸二钙等活性矿相含量不足,则熟料整体水化性能偏弱并影响后续水泥强度发展;②水泥生产及销售方的水泥保存环境如与外界接触过多且湿度较大,则水泥易吸潮结块而导致3天强度过低;③2016年国家对水泥进行产业政策调整,取消32.5强度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对此一部分水泥企业转型生产32.5R早强型复合硅酸盐水泥,另一部分水泥企业则转型生产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及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如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过多掺入粉煤灰、沸腾炉渣等低活性混合材,则水泥强度发展时间较晚,可能导致其早期强度达不到标准使用要求。

2氯离子含量指标不合格原因分析:目前水泥中氯离子主要来源于混合材和外加剂。目前水泥粉磨企业的生产成本对熟料价格及混合材的粉磨性能依赖较大,近年水泥价格走低而熟料价格居高不下,粉磨站可能选择掺入较多低活性或无活性混合材降低成本,企业为确保水泥的粉磨及使用性能而引入一定量的助磨剂、激发剂。部分助磨剂、激发剂实际为氯盐类外加剂,且目前水泥粉磨添加剂的生产质量缺乏严格管理,粉磨企业若不在进厂前进行相应的性能指标确认而直接使用,极有可能导致水泥最终产品的氯离子含量不合格,给工程质量带来严重隐患。

三、消费警示

按照水泥产品标准规定,水泥有合格品和不合格品之分。当水泥的三氧化硫、氧化镁、烧失量、氯离子、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中任一指标达不到标准规定时,均判定为不合格品。如果使用了这种水泥,会使混凝土构件、建筑物等产生变形、裂纹,甚至崩溃,造成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

水泥消费者在选择购买水泥商品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关注:

1.不可盲目从外观判断质量

水泥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很难凭感观对其实际质量进行评价,有的消费者认为可以从水泥的颜色上来判断,这是错误的。水泥的质量主要是由熟料的质量来决定,水泥的颜色与其内在质量没有直接关系,不能盲目地用水泥颜色来判断水泥质量的好坏。

2.水泥袋重及包装标识需加强核对

通用水泥产品标准要求,水泥袋装时每袋水泥净含量为50kg,且不得少于标志质量的99%;随机抽取20袋总质量不得少于1000kg。部分企业使用相对廉价的水泥包装袋,水泥出厂存在“漏冒喷洒”现象,用户购买运输后所得水泥的实际质量可能与标识质量有偏差,这可能对后续施工工艺及成品质量产生影响,建议购买时使用称量器具对水泥进行逐包称重或抽查称重方式进行检查。

水泥是实行许可证管理的产品,GB175-2007明确要求生产企业必须在包装袋上清楚标明执行标准、水泥品种及代号、强度等级、生产者名称、生产许可证标志(QS)及编号、出厂编号、包装日期、净含量等,消费者可依据包装袋上的生产许可证编号上网查询,谨防使用假冒或无证水泥。而散装水泥出厂时,企业必需向用户提交与袋装标志内容相同的卡片,包括企业名称、许可证编号、水泥品种标号、出厂日期、数量等。 为了避免产生质量纠纷,互相推卸责任,消费者购买水泥时,一定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严格交货与验收手续,按水泥实际包装标识及合格证卡片进行认真确认。

3.水泥失效后送检需注意时效性

消费者在选择水泥时一定要注意水泥是否受潮结块,尽量选购近期出厂且保存完好的水泥产品。如发现水泥早期凝结性能不良、水泥样易粉化等情况(多由水泥安定性不良造成)时,应立即送检验部门进行检验,越快越好(在取样10天内完成检验)。因为影响水泥安定性的主要因素是游离氧化钙,它是熟料中的有害成分,游离氧化钙含量超过一定数量时水化体积膨胀过大会造成水泥的安定性不良,致使水泥试体遭到破坏。但是水泥在放置过程中,多余的游离氧化钙会逐渐消解,其含量会逐渐降低,如不及时送检,废品水泥会因为自身的消解使送检样品成为合格品,从而失去了有力的证据,蒙受损失。

胶粘剂

2017年4至6月,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据《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胶粘剂类商品质量抽查检验细则》,HG/T 2727-2010《聚乙酸乙烯酯乳液木材胶粘剂》,JC/T 438-2006 《水溶性聚乙烯醇建筑胶粘剂》,GB 18583-2008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以及经备案现行有效的企业标准及产品明示质量要求,对全省部分地区流通领域的胶粘剂商品进行了质量检测。抽检范围涉及苏州、淮安、徐州、南京和镇江,5个地市。抽检项目详见表1。涉及标称宁扬、三棵树、三泰胶业、七叶等44个品牌。共计抽查100组,经检验,合格60组,合格率为60%。具体见附件1:2017年胶黏剂抽检结果汇总表。

表1、检验项目检测结果表


商品名称

测试项目

抽检组

合格组

不合格组

合格率%

聚乙酸乙烯酯乳液(白乳胶)

游离甲醛

86

66

20

77

86

16

0

100

甲苯+二甲苯

86

16

0

100

总挥发性有机物

16

16

0

100

外观

86

16

0

100

pH

86

16

0

100

不挥发物

86

52

34

60

粘度

86

16

0

100

水溶性聚乙烯醇建筑胶粘剂(801胶等)

游离甲醛

14

14

0

100

14

14

0

100

甲苯+二甲苯

14

14

0

100

总挥发性有机物

14

14

0

100

外观

14

14

0

100

pH

14

14

0

100

不挥发物含量

14

11

3

78.6

低温稳定性

14

14

0

100


注:省工商细则中规定聚乙酸乙烯酯乳液(白乳胶)的检验项目为游离甲醛、苯、甲苯+二甲苯、外观、pH值、不挥发物、粘度共7个指标。我所严格按照细则进行检验,镇江质检中心加检总挥发性有机物指标。

一、质量分析

本次抽检胶黏剂产品100组,共60个组合格,40个组不合格,合格率60%。其中白乳胶86组,合格49组,不合格37组,合格率60%;801胶14组,合格11组,不合格3组,合格率78.6%。下面逐项分析:

1.pH值。pH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表示物质呈酸性或碱性及其强弱的程度。本次抽查的100组胶黏剂产品的pH值均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2.黏度(粘度)。黏度是指液体流动时内摩擦力的度量,用液体流动时的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之比表示。本次抽查的86组白乳胶的黏度(粘度)均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3.不挥发物。不挥发物指标是指将一定质量的白乳胶放入温度为(105±2)℃的烘箱中干燥(60±5)min后取出称量,计算剩余物的质量百分比。白乳胶的不挥发物指标既可以按照化工行业标准HG/T 2727-2010《聚乙酸乙烯酯乳液木材胶粘剂》判定,也可以按照生产企业制定的相关企业标准来判定。若生产企业逾期未提供相关的企业标准,则按化工标准判定。本次抽查的86组白乳胶中,共有34组不挥发物指标不合格;14组的建筑胶(801胶等)中,共有3组不合格。不挥发物不合格主要体现在不挥发物的含量过低,这种胶黏剂在使用时会严重影响胶合性能,胶层粘结不牢固,导致胶层开裂。这都是生产企业过度降低成本,偷工减料的结果。

4游离甲醛。按GB 18583-2008《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白乳胶商品的游离甲醛指标应满足≤1.0g/kg。经检验,100组胶黏剂中共有14组不符合要求,不合格主要体现在游离甲醛的含量偏高。当胶黏剂中所含的游离甲醛较高时,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甚至是危及生命,因此国家对甲醛含量有严格的控制指标。

5.苯。苯是一种碳氢化合物即最简单的芳烃,在常温下是甜味、可燃、有致癌毒性的无色透明液体,并带有强烈的芳香气味。本次抽查的100组胶黏剂产品的苯均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6.甲苯+二甲苯。甲苯+二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之和)指的是苯和二甲苯含量的总和。本次抽查的100组胶黏剂产品均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二、原因分析

1.不挥发物不合格。

造成白乳胶中不挥发物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一些生产企业没有严格按照白乳胶的相关标准组织生产,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尽量减少其中所加固体的含量,甚至掺入淀粉等物质。这样虽然可以将成本大大降低,但是效果却大打折扣,不挥发物含量越小,白乳胶的粘结强度就越差,影响被粘结物体的粘结性能,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另一方面是生产企业质量意识淡薄,一些小的工厂对标准了解不透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标准是什么,他们更不会制定自己的企业标准,内部管理混乱,技术人员缺乏,结果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另外,不挥发物含量与产品的成本成正比,部分生产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故意在胶粘剂中掺水或其他成分,最终导致了胶粘剂不挥发物含量的下降,造成产品的不挥发物含量不合格。

2.游离甲醛不合格。

甲醛是一种有毒物质,具有严重的刺激性气味,对人体有害。白乳胶中的甲醛主要是在合成时残留在胶液中未完全反应的游离甲醛。部分生产企业为了增加胶的粘度,在生产时会故意增加甲醛溶液的使用量,结果甲醛没有完全参与反应,导致白乳胶中的游离甲醛含量过高。

3.除此之外胶粘剂产品的生产工艺简单,技术门槛较低,因此出现很多的小型生产企业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这些企业由于生产设备、检测设备落后,人员能力不足,导致生产的产品不合格,而又无法在后续的检验中把好质量控制关,使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三、消费警示

1.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胶黏剂种类越来越多,各种品牌的胶黏剂均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然而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一些厂家用假冒伪劣产品替代正规产品,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成本太低,被抓到以后,无非就是罚款了事,这也是假货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给广大消费者造成了损失。

2.消费者在购买胶黏剂之前要多了解产品的性能及选购要点,多在网上查询一些相关信息,在购买时要货比三家,不能单纯为了省钱而购买价格低的产品,要多关注品牌产品。

3.消费者要增强质量意识,当购买到不合格的产品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 既要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又不能让更多的消费者上当受骗。










陶瓷墙地砖

2017年4月至7月,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据GB/T 4100-2015《陶瓷砖》,GB/T 3810.1-2016《陶瓷砖试验方法第1部分:抽样和接收条件》等8项检测依据,对全省部分地区流通领域的陶瓷墙地砖商品进行了质量检测。抽检范围涉及南京、无锡、常州、苏州、泰州、淮安、盐城和连云港8个地市。抽检项目为吸水率、破坏强度、断裂模数、有釉砖抗釉裂性、放射性核素限量等5项(详见表1)。涉及标称阿迪达、东鹏瓷砖、金霸、美陶等87个品牌。共计抽查145组,经检验,合格130组,不合格15组,合格率为89.7%。具体见附件2:2017年第一阶段陶瓷墙地砖抽检结果汇总表。

1、检验项目检测结果表


商品名称

测试项目

合格组

不合格组

合格率%

陶瓷墙地砖

吸水率

145

132

13

91

破坏强度

145

138

7

95.2

断裂模数

145

137

8

94.5

有釉砖抗釉裂性

124

124

0

100

放射性核素限量

145

145

0

100


一、质量分析

本次抽检,共15组不合格。下面逐项分析如下:

1.吸水率。吸水率是陶瓷砖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指产品的开口气孔吸满水后,吸入水的重量占产品重量的百分比。瓷砖吸水率越低,则内部孔隙越小,坯体结构越致密,其抗污染能力也就越强。相反,吸水率高的瓷砖致密度较低,稀松的砖孔很容易吸收水分和污垢,长期使用后不仅产生异味,还可能因为热胀冷缩作用而导致瓷砖表面龟裂及整体剥落。按GB/T 4100-2015《陶瓷砖》标准,经检验,共有13组的陶瓷墙地砖商品不符合要求,不合格主要体现在部分陶质砖吸水率偏低,部分瓷质砖、细炻砖吸水率偏高。这些重要信息的错误,将直接影响产品实际使用时的铺贴质量,导致空鼓、铺贴不牢,甚至整体剥落伤人等质量问题。

2.破坏强度。瓷砖破坏强度是指陶瓷砖的抗压能力,是陶瓷砖产品一项重要的性能指标。按照GB/T 4100-2015《陶瓷砖》标准,经检验,共有7组的陶瓷墙地砖商品不符合要求,不合格主要体现在破坏强度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要求。破坏强度不合格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陶瓷砖特别容易断裂或者掉角,若问题发生在普通的室内,就会影响美观,尽管更换起来不太方便。但若是高层建筑外墙使用的陶瓷砖产品不合格,就会出现陶瓷砖发生断裂并直接从高空脱落的危险,对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直接威胁。

3.断裂模数。断裂模数是指陶瓷砖在一定力量或者压机的作用下所能承受的最大力度,通俗说就是陶瓷砖结实不结实。按照GB/T 4100-2015《陶瓷砖》标准,经检验,共有8组的陶瓷墙地砖商品不符合要求,不合格主要体现在陶瓷砖的断裂模数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要求。断裂模数低的产品在使用中易造成开裂、破裂或表面缺陷。

二、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该商品抽查合格率较低,其主要原因如下:

1.生产企业自身技术能力所限。一是原材料配比不合理、压制成型工艺不当或压机压力不够,以及陶瓷砖烧制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控制不到位,温度过高过低以及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直接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二是企业未能建立完善的质检体系,导致不合格产品出现时不能及时查找原因,调整工艺。

2.部分生产企业质量意识不强,受产能过剩及市场竞争影响,为压缩成本而偷工减料,产品质量不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3.经营者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目前大多数大型商超存在着将门厅及款台之外场地出租和外包的现象,致使消费者不了解这部分不属于商超经营者,商超经营者对这部分出租联营柜台监管不到位,导致商品采购进货把关不严、疏于管理等问题,造成问题商品流入消费市场。还存在着商品进店手续不完备的情况,以大型商场、超市为例,进货只要求企业提供“合格证明”,但“合格证明”大多为企业自行送检,真实性有待检验。

三、消费警示

1.在选购陶瓷砖产品首先应注意产品是否有标识标注和使用说明等信息,如厂名、厂址、执行标准、合格证、生产日期、产品编号、色号、注意事项、安全警示等信息。同类商品应从价格、做工、品牌认知度、厂商信誉度等方面比较选择。通常情况下优质陶瓷砖产品其外包装材料结实、说明书与合格证等附件齐全、印刷内容清晰,产品整体结构稳固且份量较重、产品加工精良、边角处光滑无毛刺。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以下简单的方面来甄别:

a.看瓷砖背面的吸水率。把瓷砖翻过来,往背面滴些水上去,渗得越慢,说明其吸水率越低。

b.轻轻敲击瓷砖,细听其声音,听上去清脆悦耳则质量较好。质量差的产品因原料配方不当,烧成周期短,烧成温度低,敲击时会发出“空空”之声。

c.看瓷砖外观是否平直,表面是否有斑点、裂纹、砖碰、波纹、剥皮,缺釉等问题,尺寸是否一致。

d.看瓷砖的花色图案。好的产品花色图案细腻、逼真,而质量差的瓷砖花色图案会有缺色、断线、错位等。

2.消费者在选购陶瓷砖产品时需根据不同的居室要求来选购瓷砖种类,并非吸水率越低的瓷砖越适合。例如厨房、卫生间的墙面,可选光滑釉面的陶质砖,方便清洁也不易脱落。卫生间则选用防滑的亚光面材质,以免潮湿情况下摔跤。客厅装修要顾及到的东西很多,瓷砖和灯具、窗帘、橱柜的材质协调性;瓷砖十分敞亮整洁便于打扫;耐磨防滑保证安全性,可以考虑大理石瓷砖。

3.严格按照产品类别,即根据陶瓷砖吸水率的不同选择适合的铺贴工艺,否则极易产生空鼓、开裂、崩瓷等质量问题。

4.留意权威部门发布的商品质量监测信息,不要购买本次抽检不合格商品。选购到不合格商品时,可拨打12315进行投诉举报。








水  泥

2017年5月至6月,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据GB 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第2号修改单(XG2-2014),GB/T2015-2005《白色硅酸盐水泥》,CCGF 404-2015《水泥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对全省部分地市流通领域的水泥商品进行了质量检测。抽检范围涉及扬州、泰州、镇江、淮安、连云港等5地,抽检项目为氧化镁、三氧化硫、烧失量、氯离子、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等(详见表1)。涉及标称施桥牌、海螺牌、CUCC、盘固牌等18个品牌。共计完成42组。经检验,合格33组,合格率为78.6%。具体见附件3:2017年第一阶段水泥抽检结果汇总表。

表1、检验项目检测结果表


名称

测试项目

检测组

合格组

不合格组

合格率%

水泥

氧化镁

42

42

0

100

三氧化硫

42

42

0

100

氯离子

42

34

8

81.0

凝结时间

42

42

0

100

安定性

42

42

0

100

强度

42

37

5

88.1


备注

1、徐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按照工商细则对42组样品中的42组样品进行了氧化镁、三氧化硫、氯离子、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等6个项目的考核,因所抽42组样品为32.5R复合硅酸盐水泥(早强型)、32.5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32.5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32.5矿渣硅酸盐水泥,根据标准技术要求不对其烧失量进行检测。其中合格组33个,不合格组9个,不合格项目为强度、氯离子。

一、质量分析

抽检发现9组不合格。下面做具体分析。

1.氧化镁。主要检查水泥中氧化镁含量是否超标,消除过量氧化镁在水泥胶凝硬化后因迟缓水化发生体积膨胀而破坏建筑构件安全质量的隐患。经检测,此次抽查的水泥商品均符合GB175-2007标准。

2.三氧化硫。主要检查水泥中三氧化硫含量是否超标,消除过量三氧化硫形成钙矾石造成水泥石过度膨胀而危害水泥制品及建筑构件安全性能的隐患。经检测,此次抽查的水泥商品均符合GB175-2007标准。

3.氯离子。主要检查水泥中氯离子是否超标,消除过量氯离子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腐蚀作用。按GB175-2007标准,水泥中氯离子应符合GB175-2007标准规定。经检测,共有8组的水泥商品不符合要求,不合格主要体现在样品中氯离子实际测得含量超出标准要求的0.06%上限值,严重者的氯离子含量接近标准上限值的9倍。该项目不合格,会误导消费者在使用水泥建造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时的原料配比,导致过量氯离子在钢筋表面不同部位发生电化学反应,破坏复合建筑结构的致密性、抗化学侵蚀和整体强度。严重时就会因建筑构件安全性能不足造成人身伤害事故。

4.凝结时间。主要检查水泥的水化活性、胶凝性能是否满足消费者正常的使用工艺要求。按标准,水泥的凝结时间应符合GB175-2007标准规定。经检验,此次抽查的水泥商品均符合GB175-2007标准。

5.体积安定性。主要检查水泥在凝结硬化过程中体积变化是否均匀,消除体积安定性不良带来的装饰部位无强度、大面积脱落及重要部位破坏的隐患。经检测,此次抽查的水泥商品均符合GB175-2007标准。

6.强度。主要检查水泥胶砂硬化试体所能承受外力破坏的能力。按GB175-2007标准,水泥的强度应符合GB175-2007标准规定。经检测,共有5组的水泥商品不符合要求,不合格主要体现在样品在标准条件养护3天及28天龄期的实测抗折强度、抗压强度低于标准要求的下限值。缺失强度这类重要的力学性能限制,会误导消费者在使用水泥过程中错误确定水泥的使用比例,导致建筑结构的强度安全性能远远达不到设计使用要求,严重时结构发生破坏掉落,易造成人身伤害事故。

二、原因分析

1强度指标不合格原因分析:影响水泥强度的因素包括①水泥生产使用熟料的矿物组成、煅烧好坏、冷却的速度及细度等,如熟料煅烧及冷却工艺不当,导致熟料中硅酸三钙、硅酸二钙等活性矿相含量不足,则熟料整体水化性能偏弱并影响后续水泥强度发展;②水泥生产及销售方的水泥保存环境如与外界接触过多且湿度较大,则水泥易吸潮结块而导致3天强度过低;③2016年国家对水泥进行产业政策调整,取消32.5强度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对此一部分水泥企业转型生产32.5R早强型复合硅酸盐水泥,另一部分水泥企业则转型生产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及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如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过多掺入粉煤灰、沸腾炉渣等低活性混合材,则水泥强度发展时间较晚,可能导致其早期强度达不到标准使用要求。

2氯离子含量指标不合格原因分析:目前水泥中氯离子主要来源于混合材和外加剂。目前水泥粉磨企业的生产成本对熟料价格及混合材的粉磨性能依赖较大,近年水泥价格走低而熟料价格居高不下,粉磨站可能选择掺入较多低活性或无活性混合材降低成本,企业为确保水泥的粉磨及使用性能而引入一定量的助磨剂、激发剂。部分助磨剂、激发剂实际为氯盐类外加剂,且目前水泥粉磨添加剂的生产质量缺乏严格管理,粉磨企业若不在进厂前进行相应的性能指标确认而直接使用,极有可能导致水泥最终产品的氯离子含量不合格,给工程质量带来严重隐患。

三、消费警示

按照水泥产品标准规定,水泥有合格品和不合格品之分。当水泥的三氧化硫、氧化镁、烧失量、氯离子、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中任一指标达不到标准规定时,均判定为不合格品。如果使用了这种水泥,会使混凝土构件、建筑物等产生变形、裂纹,甚至崩溃,造成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

水泥消费者在选择购买水泥商品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关注:

1.不可盲目从外观判断质量

水泥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很难凭感观对其实际质量进行评价,有的消费者认为可以从水泥的颜色上来判断,这是错误的。水泥的质量主要是由熟料的质量来决定,水泥的颜色与其内在质量没有直接关系,不能盲目地用水泥颜色来判断水泥质量的好坏。

2.水泥袋重及包装标识需加强核对

通用水泥产品标准要求,水泥袋装时每袋水泥净含量为50kg,且不得少于标志质量的99%;随机抽取20袋总质量不得少于1000kg。部分企业使用相对廉价的水泥包装袋,水泥出厂存在“漏冒喷洒”现象,用户购买运输后所得水泥的实际质量可能与标识质量有偏差,这可能对后续施工工艺及成品质量产生影响,建议购买时使用称量器具对水泥进行逐包称重或抽查称重方式进行检查。

水泥是实行许可证管理的产品,GB175-2007明确要求生产企业必须在包装袋上清楚标明执行标准、水泥品种及代号、强度等级、生产者名称、生产许可证标志(QS)及编号、出厂编号、包装日期、净含量等,消费者可依据包装袋上的生产许可证编号上网查询,谨防使用假冒或无证水泥。而散装水泥出厂时,企业必需向用户提交与袋装标志内容相同的卡片,包括企业名称、许可证编号、水泥品种标号、出厂日期、数量等。 为了避免产生质量纠纷,互相推卸责任,消费者购买水泥时,一定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严格交货与验收手续,按水泥实际包装标识及合格证卡片进行认真确认。

3.水泥失效后送检需注意时效性

消费者在选择水泥时一定要注意水泥是否受潮结块,尽量选购近期出厂且保存完好的水泥产品。如发现水泥早期凝结性能不良、水泥样易粉化等情况(多由水泥安定性不良造成)时,应立即送检验部门进行检验,越快越好(在取样10天内完成检验)。因为影响水泥安定性的主要因素是游离氧化钙,它是熟料中的有害成分,游离氧化钙含量超过一定数量时水化体积膨胀过大会造成水泥的安定性不良,致使水泥试体遭到破坏。但是水泥在放置过程中,多余的游离氧化钙会逐渐消解,其含量会逐渐降低,如不及时送检,废品水泥会因为自身的消解使送检样品成为合格品,从而失去了有力的证据,蒙受损失。

附件: